温情城市

被很多人问:“台湾怎样?”只好声明“就去了台北”,接着就难逃一阵鄙视。 想了想,补充一句,“感觉台北好软”。又是一阵笑。

台北的确很像一包柔顺剂。城市本身有街有巷,街面少见高层而尺度合宜,后巷也是精心打理而毫不声张,很适合吹着微风漫步其中。任何地方的洗手间都宽敞整洁,任何一位服务业者都令人如沐春风。大稻埕的药材铺、民艺店和戏馆,中山北的林荫道,龙山寺的烛台,信义区的玻璃幕墙,甚至淡水的老街,其间都有一种氤氲的气息,磨平了新旧之间的边角。客客气气的台式国语,不太多的人流,差异不大的消费层次,文字信息中随处流露的细致与幽默,这气息无条件消灭任何匆忙与焦虑。

就算是风化区也毫无龌龊感。在万华老区,“饮酒店一条街”及其周边,大都是传统的楼下店面楼上房间,酒客们三三两两畅饮着,漂亮的长腿妹子站在门口也是落落大方——连店名都是“小姑娘”这样娇憨可爱的路数;酒店附近的林森北路,尤其是107巷,则是另一派都会风格,店面大都低调简约,日文、中文和英文夹杂的精致店牌,让人恍然置身京都小街,而不是台北著名的“不夜城”。只有“未满十八岁谢绝入内”的小牌,和偶尔出现的女公关招聘广告在稍作提醒。小雨梭梭的夜里,这几条小路灯光迷离,走起来充满了“过客”的叙事感。

台大略显严肃的椰林大道两侧,各种自行车后座上总是夹着互不相同的社团或艺文活动传单,甚至有车主手绘的“今日天气卡”。师大校园里摆满雨鞋的草地和“西瓜节”海报……“这地方可以生活”,感官上一一应验。这倒真是华人地域里难得的城市。偶尔有些怀疑,台北的这种平和温润会不会到了无欲无求、不谋作为的另一个极端?还好,在不少地方可以拿到的Amnesty International中文通讯,让我相信这里仍然有态度和声音。

回来时从香港机场坐车去皇岗,一出来就看到海边屏风一般次第展开、呆若木鸡的十几座高层住宅,顿时词穷。在海关,被逐本查验了包里的出版物,更添烦躁。一过关口,步子立刻变回飞速,连人行天桥上的黑车司机都望尘莫及。